山东是大舜的故乡,从唐代开始济南就有“舜城”的雅号,济南的山、泉、湖、河、城处处都与大舜及大舜文化有关。大舜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源头,也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位于济南城南的千佛山,古称历山。相传远古时期虞舜曾耕稼于此,故又称舜山、舜耕山,即《史记》中所记载的“舜耕历山”之地。
为再现远古大舜耕种历山时的场景,近日,一组“舜耕历山”塑像在千佛山脚下落成,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,将舜耕历山这一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“舜耕历山”所呈现的场景是在耕作间隙,大舜手扶犁具,舒目远方,两位劳者辅助一侧,脚下是正在收割的稻谷,他们仿佛在兴奋地指点议论着眼前丰收的景象,意喻舜帝向臣民传授耕种技术,造福万民。相传舜帝耕作时用了一头神象,力大无比,舜帝右侧即是神象造型,惟妙惟肖。
传说大舜年轻时在历山(今济南千佛山)耕耘种植,把石头捡出,拔荆棘而造平地,以大象耕地,舜不打象,只敲筐箩,大象耕地深细,庄稼长势旺盛,地中长出草,群鸟飞来,用嘴掀去杂草,这就是“象耕田鸟耘草”。舜种的庄稼长势好,收获丰盈,周围群众都赶来向舜求教学习。
在“舜耕历山”塑像的后方,有五块巨大的方形印章,篆书文字,由东向西依次为:
孝感动天,出自《二十四孝》中第一个故事,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。古人言孝,首必言孝。舜被儒家尊为“孝祖”。《尚书》所说:“瞽子,父顽、母嚣、象傲;克谐,以孝丞丞,又不格奸。”在父亲心术不正,继母两面三刀,弟弟桀傲不驯,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其于死地的家庭环境里,舜仍能克孝克让,表现出非凡的品德,处理好家庭关系,感动上天。
有凤来仪,出自《尚书·益稷》:“箫韶九成,凤皇来仪。”古史传说,舜早年率领民众耕稼于历山(今千佛山)之麓,以其民胞物与的仁德,感动上苍,乃至于出现各种祥瑞之像,比如大象为之耕田,百鸟为之耘草,凤凰飞舞等,一直为后人所传颂。
德至舜明,出自《尚书》:“德至舜明”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,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。舜帝是“德”的化身,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,舜被儒家誉为“德宗”。舜文化承载了孝文化、德文化、和文化的基本内涵,是中华道德文化之源。
熏风郅治,熏风出自大舜所做四乐之一《南风歌》,南风又称薰风。薰为清凉温和之意。世间万物迎承薰风恩泽,可解除万民愁苦,丰富万民财物,抒发了中国先民对“南风”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,表达了大舜为民着想、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。郅治则指最完善的政治,即太平盛世。赞扬大舜的高尚情操,在大舜的治理下,人人安居乐业,社会大治。
日月重华,出自现代著名舜文化研究专家徐北文先生所作《历山颂》。舜,姚姓,以虞为氏,名重华,是中国文明发轫时期的圣王。在《历山颂》中,徐北文先生将大舜比作西方神话中的宙斯,认为大舜的功绩可与日月同辉。
虞舜倡导为人、持家、做官、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,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,被后人尊称为“道德始祖”、“百孝之首”、“文明之元”,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。虞舜被后人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,上述五块印章所表述的内容正是对其“德圣”的完美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