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佛山诗词悦目 绝妙语陶冶情操(三)

  文昌阁的北侧是一览亭,清朝人毛在撰诗《登一览亭》记述景色:“层台矗突倚云孤,把酒凭栏望眼殊。山色独怜华不注,水光遥见大明湖。郊原绿遍皆生意,城市苍茫入画图。最胜遗风犹未改,年来憔悴得公苏。”

  始建于宋元的历山院鲁班祠内,1987年画家范曾题写抱柱楹联:

  大匠犹存伐木为梁凭鬼斧 精思未泯飞砖构厦看神功

 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济南“城南对山,山上有舜祠”。

  历山院内清代建筑舜祠,六楹出厦,花窗棂扉。清代乾隆进士、礼部尚书黄钺在他的《游历山记》写到:“谒舜祠塑像,衮冕执圭,如三十许人”。

  在帝王气象十分浓重的舜祠内,范曾撰写的抱柱楹联曰:

  古帝谙深情记得潇湘斑竹泪 娥皇钟隽秀长怀历下千山泉

  唐人魏炎诗云:“齐州城东舜子郡,邑人虽移井不改。时闻汹汹动渌波,犹谓重华井中在”。起缘于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落井下石的加害,幸被舜的两个妻子娥皇、女英察觉,给舜穿上画龙形的彩衣从“舜井”中脱险的传说,舜井现存济南舜井街舜园门口,是济南文物古迹之一。

  据有关资料介绍,舜祠内及碑廊里还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、曾巩、苏辙,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等名人的题咏。或由于资料不全,或字迹不清、晦涩难认,暂无法一一刊登。

  1924年济南道院假借吕祖显圣,在历山院外西南上方石壁镌刻“第一弥化”大字,下刻有道院“统院掌藉”何素璞为竣工而题的跋。意思是“普救众生功德超群”,实际是对兴国禅寺的表彰之辞。四个大字为阴文篆书,每个字四米见方,占地十五平方米,深二十余公分,是济南著名石刻之一。

  值的一提的是,在千佛山东南,仅相隔一条山谷的螺丝顶山之阴近高峰的黄色崖面即称为“黄石崖”,在近300见方的崖壁上,有北魏至东魏年间开凿的石窟一座(早于千佛山的隋代石窟约200年),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。

  现存佛龛29个,佛、菩萨等高浮雕造像85尊,刀法纯熟洗练。浮雕造像题记七则(略)。造像题记都是楷书,但保留了较多隶书意味,体现了篆隶向楷书过渡的特点。崖壁洞窟内有一细水流淙淙而出,石壁旁镌刻“敛泉”二字,不知何人所写。96年初,黄石崖龛窟造像原第20龛以后的龛像及题记几乎全部崩坍,甚为可惜。

  清人杨恩祺在《黄石崖一百韵》中描述了这里的书法珍品:“快睹惊奇迹,群观叹异珍,笔姿参篆隶,字意近周秦,朴拙工弥巧,粗疏气更淳,不图今日眼,获见古精神”。

  清道光年间李举人在《登黄石崖》中描写:“碑在千峰顶,樵人到尚稀。路盘斜径上,天纵乱云飞。老树裂崖石,苍苔侵佛衣。凭高古洞外,啸恐触雷威”。

  在千佛山东南2公里处,是佛慧山的开元寺,传唐代所建现已废圯。寺院南侧山崖下有“甘露泉”,泉壁曾有“(北宋)政和五年七月,季德修五人,就甘露泉试北苑茶”的刻记。清代文人濮文暹来这里“更酌海棠泉,一试松萝茗”后,得出结论“赏花品泉,此处最胜”。

  清王德容《佛慧山题壁二首》其一曰:“城南八里路幽深,佛慧山遥缓步寻。十五年前曾此住,丁香花下坐微吟”。

  出开元寺向南攀登即文笔峰下的大佛龛,龛内即一座高7.8米,宽5.3米的石佛,俗称大佛头。龛额镌:“大雄宝殿”四字,为前清御史张英麟所书。